長期透析患者和短期臨時透析患者,就像住長期酒店和打短租的客人,護理包的耗材更換頻率差異大得很。前者講究 “細水長流” 的規(guī)律更換,后者則是 “速戰(zhàn)速決” 的高頻換新,背后藏著對感染風險、治療穩(wěn)定性和患者舒適度的精細考量。
先看長期透析患者的護理包,里面的耗材就像家里的日用品,更換周期跟著治療節(jié)奏走,規(guī)律得像鐘表。比如血管通路用的導管敷料,通常每周換 2-3 次,要是敷料沾了血或者松了,才會臨時加換。這就像給傷口換藥,沒必要天天換,但也不能拖太久 —— 太頻繁會磨破皮膚,間隔太長又容易藏細菌。導管接頭的肝素帽更講究,每次透析結束都得換,就像每天換牙刷一樣,用完一次就得扔,畢竟這玩意兒直接接觸血液,一點馬虎不得。
透析管路和透析器的更換也有定數(shù)。長期患者一般每次透析都用新的,一周透 3 次就換 3 套,絕不含糊。但有些特殊的高通量透析器,在嚴格消毒的前提下,可能會重復使用 2-3 次,前提是患者血管條件穩(wěn)定,且透析器沒有凝血。這就像家里的濾網(wǎng),雖然能洗了再用,但次數(shù)多了過濾效果就差了,還可能藏污納垢。至于消毒用的碘伏棉球、無菌手套這些消耗品,更是 “一次一換”,每次操作都得拆開新包裝,就像做飯前必須洗干凈手,是底線要求。
長期護理包的耗材更換頻率,是醫(yī)生根據(jù)患者的透析年限、血管通路狀況一點點摸索出來的。比如用內(nèi)瘺透析的老患者,皮膚耐受度高,敷料更換周期可以稍長;而用臨時導管過渡的患者,皮膚敏感,可能就得勤換敷料。有經(jīng)驗的護士能從敷料的顏色、導管周圍的皮膚狀態(tài),判斷是否該提前更換,就像園丁看葉子發(fā)黃就知道該澆水了,全憑經(jīng)驗和細心。
再看短期臨時透析包,耗材更換簡直是 “按小時算” 的高頻操作。比如急診搶救時用的透析導管,敷料每天都得換,甚至一天換兩次 —— 因為這類患者大多病情危重,躺得久了容易出汗、滲血,敷料一濕就成了細菌的 “培養(yǎng)基”。導管接頭的肝素帽更是 “每次操作必換”,哪怕只是推一針肝素,也得換新的,就像醫(yī)院的體溫計,用完一次就得消毒,生怕交叉感染。
臨時透析的管路和透析器,幾乎從不重復使用。哪怕只透了 2 小時,結束后也得整套扔掉。這是因為短期患者往往合并感染、出血等并發(fā)癥,血液里的 “臟東西” 多,透析器容易堵,重復使用風險太高。就像處理污染嚴重的污水,濾網(wǎng)用過一次就必須換,不然下次過濾就成了 “二次污染”。甚至連注射器、止血帶這些小物件,臨時透析包都備得特別足,用一次扔一個,絕不心疼 —— 在救命面前,耗材成本永遠排在后面。
短期包的更換邏輯就一個:“寧濫勿缺”。比如急性腎衰患者,可能只透 3-5 次就恢復了,但這幾天里,每次透析的耗材都得是全新的,因為他們的身體抵抗力差,一點感染都可能引發(fā)大麻煩。有護士開玩笑說:“臨時透析包就像急救箱,里面的東西寧可沒用完過期,也不能不夠用,畢竟誰也不知道下一秒會遇到什么情況。”
兩種護理包的更換頻率差異,本質(zhì)上是 “預防為主” 和 “應急優(yōu)先” 的區(qū)別。長期患者需要在治療效果和生活質(zhì)量間找平衡,太頻繁更換會增加痛苦和成本,間隔太長又有風險;短期患者則必須把感染風險降到最低,哪怕多費點耗材,也要確保安全。就像長期開車要定期保養(yǎng),不用天天換機油;但賽車比賽時,每跑一圈都得檢查輪胎,該換就得立刻換,不然隨時可能出危險。
說到底,耗材更換頻率沒有絕對的 “對與錯”,全看患者的具體情況。長期包的規(guī)律更換是 “細水長流的守護”,短期包的高頻更換是 “急病猛藥的果斷”。護士們在打開護理包時,心里想的不是 “該換幾次”,而是 “怎樣換才能讓患者更安全”—— 畢竟,對透析患者來說,護理包的每一次更換,都是對生命的一次細致守護。
151-8989-636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