鼻飼管作為幫助無法自主進食患者獲取營養(yǎng)的重要工具,其管壁上確實可能滋生細菌,這也是臨床護理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。這些細菌的來源主要有三個:一是患者口腔或鼻腔內的正常菌群,在插管過程中可能附著在管壁上;二是鼻飼液本身,尤其是富含蛋白質、碳水化合物的營養(yǎng)液,若殘留管壁會成為細菌繁殖的 “培養(yǎng)基”;三是操作過程中接觸的空氣、手或器具,可能將外界細菌帶入管內。
從細菌種類來看,最常見的是革蘭氏陰性桿菌如大腸桿菌、肺炎克雷伯菌,以及革蘭氏陽性球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。這些細菌在適宜的溫度(20-37℃)和濕潤環(huán)境中,繁殖速度極快,有研究顯示,若鼻飼管沖洗不及時,4 小時內管壁上的細菌數(shù)量可從每平方厘米幾千個增至數(shù)百萬個。長期積累后,細菌不僅會堵塞管腔,還可能通過胃腸反流進入肺部,引發(fā)吸入性肺炎,這也是鼻飼患者最常見的嚴重并發(fā)癥之一。
那么,如何才能有效清理鼻飼管,減少細菌滋生呢?關鍵在于把握 “及時沖管” 和 “規(guī)范操作” 兩個核心要點。
每次喂食前后的沖洗是基礎操作。喂食前用 20-30 毫升溫開水沖洗管腔,能避免管壁殘留的胃液與新注入的營養(yǎng)液混合后凝結;喂食后再次沖洗,則可將附著在管壁上的營養(yǎng)液沖凈,切斷細菌的營養(yǎng)來源。這里有個細節(jié)需要注意:沖洗時應使用注射器緩慢推注,避免用力過猛導致管內壓力驟升,反而將細菌沖回胃內。對于連續(xù)輸注營養(yǎng)液的患者,建議每 4 小時用溫開水沖洗一次,夜間暫停輸注時更要徹底沖洗,防止營養(yǎng)液在管內過夜變質。
當鼻飼管出現(xiàn)輕微堵塞時,可采用 “溫水脈沖式沖洗法” 處理。具體做法是:用 50 毫升注射器抽取 37℃左右的溫開水,連接鼻飼管后,先輕輕回抽確認管子通暢,再快速推注 5-10 毫升水,然后停頓 1-2 秒,重復這個 “推 - ?!?動作,利用水流的脈沖力沖擊管壁上的殘留物。若堵塞較嚴重,可加入少量胰酶溶液(需遵醫(yī)囑),浸泡 15-20 分鐘后再沖洗,利用酶的分解作用化解蛋白質類堵塞物。但要注意絕對不能用導絲疏通,以免戳破管壁或損傷胃腸道黏膜。
定期更換鼻飼管也是預防細菌定植的重要措施。普通聚氨酯鼻飼管建議每 4-6 周更換一次,硅膠管則因材質較易吸附細菌,建議每 2-3 周更換。更換時要嚴格遵守無菌操作:戴無菌手套,新管子從包裝中取出后避免觸碰非無菌表面,插入前用生理鹽水濕潤管端,減少黏膜損傷和細菌附著機會。對于長期使用鼻飼管的患者,最好固定更換時間并記錄,避免因遺忘導致管子過度使用。
除了管內清潔,鼻飼管外露部分的護理也不能忽視。外露的管身和接口要用無菌紗布包裹,每日更換紗布時用碘伏棉簽擦拭接口處,殺死可能附著的細菌。喂食時要先斷開接口處的保護帽,傾倒營養(yǎng)液時避免瓶口接觸管端,最好使用專用的喂食注射器?;颊呔蛹易o理時,家屬要養(yǎng)成 “操作前必洗手” 的習慣,每次接觸鼻飼管前用肥皂流水洗手 30 秒以上,或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消毒。
另外,鼻飼液的配置和保存也會影響管子的清潔度。營養(yǎng)液應現(xiàn)配現(xiàn)用,配置時注意容器消毒,避免混入雜質;暫時不用的營養(yǎng)液要放入冰箱冷藏,存放時間不超過 24 小時,使用前需加熱至 37℃左右(可用溫水浴加熱,不可直接微波),防止過冷的液體刺激胃腸道,同時避免高溫破壞營養(yǎng)成分并滋生細菌。
需要提醒的是,若患者出現(xiàn)持續(xù)發(fā)熱、嘔吐物有異味、鼻飼管周圍皮膚發(fā)紅等情況,可能是細菌感染的信號,應及時聯(lián)系醫(yī)護人員處理,必要時進行管內細菌培養(yǎng),根據(jù)結果調整清潔和抗感染方案。
總的來說,鼻飼管上的細菌是可以通過科學護理控制的。只要做到 “每次喂食必沖管、輕微堵塞及時通、定期更換不拖延、操作全程講無菌”,就能最大限度減少細菌滋生風險,讓鼻飼管既發(fā)揮營養(yǎng)支持作用,又保障患者的安全。
151-8989-636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