確定鼻飼管的插入深度,是保證鼻飼安全的關鍵一步。對一次性鼻飼管來說,有幾個簡單又可靠的判斷方法,醫(yī)護人員和家屬掌握后,能避免插太深損傷胃腸,或太淺導致管飼液反流、誤吸。
首先,最基礎的方法是 “測量體表標記”。打開一次性鼻飼管的包裝后,先找到管身上的刻度 —— 通常以厘米為單位,從頂端開始逐漸遞增。測量時讓患者坐起或半臥位,頭部稍向前傾,先找到鼻尖,再量到胸骨劍突的距離,這個長度大概是從鼻腔到胃內(nèi)的基本深度。比如成人一般是 45-55 厘米,兒童則要根據(jù)年齡調(diào)整,嬰幼兒通常在 14-20 厘米之間。記下這個數(shù)字后,在鼻飼管上做好標記,插入時讓標記處與鼻尖對齊,就基本達到胃內(nèi)深度。
不過,光靠體表測量還不夠,因為每個人的體型、病情不同,比如肥胖患者的胸腹距離可能更長,而消瘦或臥床的人可能稍短。這時候可以結合 “體外預彎” 輔助判斷:將鼻飼管從鼻尖向下捋,沿著鼻梁、咽喉的自然弧度輕輕彎曲,模擬插入時的路徑,當管端到達預計的胃部位置時,在管身上做第二個標記。插入時兩個標記都到位,說明深度更貼合患者的生理結構,減少管身在體內(nèi)打折的可能。
插入后,得確認管子是否真的在胃里,這一步最容易出錯,尤其要注意。很多人習慣用 “抽胃液” 的方法,這確實有效,但要掌握正確操作:用 20 毫升注射器連接鼻飼管末端,輕輕回抽,若抽出無色或淡黃色、帶酸味的液體,說明在胃內(nèi)。但要注意,一次性鼻飼管的管壁較薄,回抽時力度不能太大,以免負壓過大損傷胃黏膜,或?qū)е鹿茏游皆谖副谏铣椴怀鲆后w,誤以為位置不對。
還有個更直觀的辦法是觀察 “pH 值測試”。現(xiàn)在很多一次性鼻飼管的包裝里會附帶 pH 試紙,抽出胃液后滴在試紙上,若 pH 值在 1-5.5 之間,基本可以確定在胃內(nèi);如果 pH 值大于 6,就要警惕是否插入了氣管或腸道。這個方法比單靠觀察胃液顏色更準確,因為有些患者的胃液可能因服藥或病情影響,顏色不太典型,而 pH 值的變化更穩(wěn)定。
另外,要避免幾個常見的錯誤判斷方式。比如 “聽注入空氣的聲音”—— 以前有人會往管內(nèi)注入 10 毫升空氣,同時用聽診器在腹部聽氣過水聲,但這種方法誤差很大,即使管子在氣管里,有時也會聽到類似的聲音,容易造成誤判。還有人看 “管子外露長度”,認為只要和上次插入的長度一致就沒問題,但患者吞咽、咳嗽時,管子可能會在體內(nèi)移動,外露長度相同不代表位置正確。
對昏迷、吞咽功能差的患者,還有個 “觀察外露管身變化” 的小技巧:插入后在鼻飼管出鼻孔的位置貼一小段膠布做標記,每天觀察這個標記是否移動。如果標記向里縮進,說明管子可能深入了;如果向外脫出超過 3 厘米,就要重新確認位置。同時,每次喂食前都要回抽胃液,哪怕剛確認過位置,因為患者翻身、活動時,管子可能會移位。
兒童患者的判斷要更精細。由于孩子的食道和氣管較細,插入深度通常是從鼻尖到耳垂再到劍突的距離總和?;爻槲敢簳r,抽出量可能很少,甚至抽不出,這時候可以先注入 5 毫升溫開水,再回抽,不要反復多次抽插,以免損傷食道。另外,兒童的胃液 pH 值可能稍高,只要在 5.5 以下,結合插入長度和患兒反應(如無嗆咳、發(fā)紺),就可以判斷位置正確。
最后要注意,一次性鼻飼管的材質(zhì)較軟,插入后可能會隨胃腸蠕動發(fā)生輕微移動,所以每次使用前都要確認位置,不能單憑插入時的深度判斷。如果發(fā)現(xiàn)患者出現(xiàn)嗆咳、呼吸困難、嘔吐等癥狀,無論之前判斷多準確,都要立即停止鼻飼,重新檢查位置,必要時通過 X 線確認 —— 這是判斷鼻飼管位置最準確的方法,尤其對高風險患者,首次插入后建議做 X 線檢查,之后再結合上述方法日常確認。
掌握這些簡單的判斷方法,能讓一次性鼻飼管的使用更安全。記住,深度合適只是基礎,插入后的持續(xù)確認才是避免誤吸、保障營養(yǎng)支持有效的關鍵。
151-8989-636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