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臨床治療中,中藥制劑因整體調理、副作用小等優(yōu)勢,常通過電子輸注泵實現精準給藥。但中藥成分復雜(含生物堿、鞣質、多糖等),易在輸注過程中產生沉淀,引發(fā)電子輸注泵堵塞報警、流速偏差等故障,不僅影響治療效率,還可能導致用藥安全風險。本文從沉淀成因、故障危害出發(fā),結合臨床實操經驗,提出一套系統(tǒng)性解決方案,助力醫(yī)護人員規(guī)避相關問題。
要解決沉淀故障,需先明確沉淀生成的根源。中藥制劑(尤其是中藥注射液、濃煎劑)的沉淀多源于物理化學變化或操作不當,主要分為以下四類:
成分自身特性引發(fā)的沉淀:中藥含有的鞣質與生物堿易形成不溶性鹽,多糖類成分在低溫環(huán)境下易析出結晶,如丹參注射液中的丹參酮、黃芪注射液中的黃芪甲苷,均可能因濃度過高或溫度波動產生絮狀沉淀。
稀釋操作不當導致的沉淀:部分中藥制劑需用生理鹽水或葡萄糖溶液稀釋后輸注,若稀釋濃度過高(如未按說明書將 10mL 中藥注射液稀釋至 250mL 溶媒中),或稀釋時攪拌不充分,易導致有效成分飽和析出;此外,溶媒 pH 值與中藥制劑不匹配(如偏酸性的中藥注入堿性溶媒),會破壞成分穩(wěn)定性,引發(fā)沉淀。
儲存與轉運條件不當的影響:中藥制劑對儲存溫度、光照敏感,如參麥注射液需避光冷藏(2-8℃),若長期置于室溫或強光下,成分易氧化降解,生成棕色沉淀;轉運過程中劇烈震蕩,也可能破壞藥液膠體穩(wěn)定性,導致顆粒聚集。
配伍禁忌引發(fā)的沉淀:臨床中若將中藥制劑與西藥混合輸注(如中藥注射液與抗生素同管輸注),可能發(fā)生化學反應,如清開靈注射液與青霉素混合時,會生成白色絮狀沉淀,這類沉淀顆粒較大,極易堵塞輸注泵管路。
中藥藥液沉淀若未及時處理,會對電子輸注泵的運行及患者安全造成多重威脅,具體表現為三類核心故障:
管路堵塞與報警故障:沉淀顆粒(尤其是直徑>5μm 的顆粒)會附著在輸注泵管路內壁,逐漸堆積后堵塞管路。此時電子輸注泵的壓力傳感器會檢測到管路阻力異常,觸發(fā) “occlusion(堵塞)報警”,導致輸注中斷。若未及時排查,可能延誤給藥(如抗生素、急救類中藥制劑),影響治療效果。
流速偏差與劑量不準:沉淀會增加藥液黏度,干擾電子輸注泵的動力傳輸(如蠕動泵的滾輪擠壓管路時,黏稠藥液易出現 “打滑” 現象),導致實際輸注流速低于設定值,造成給藥劑量不足;若沉淀顆粒脫落,還可能出現 “脈沖式輸注”,使短時間內藥量驟增,增加不良反應風險(如中藥引起的血壓波動)。
設備組件損壞故障:長期輸注含沉淀的藥液,顆粒會磨損輸注泵的核心組件,如蠕動泵的硅膠管(沉淀顆粒會劃傷管壁,導致漏液)、電機齒輪(顆??ㄈ臊X輪間隙,引發(fā)電機卡頓),縮短設備使用壽命;若沉淀進入泵體內部的壓力傳感器,還會導致傳感器失靈,影響報警功能的準確性。
針對上述問題,需從 “預處理 - 設備操作 - 維護管理” 全流程入手,采取針對性措施,將沉淀風險降至最低。
嚴格篩選與檢查藥液:輸注前需核對中藥制劑的性狀(如顏色、澄清度),若發(fā)現藥液已出現渾濁、沉淀、變色(如從淡黃色變?yōu)樽厣虺^有效期、儲存條件不符合要求(如冷藏藥置于室溫超過 2 小時),一律禁止使用;對于易沉淀的中藥制劑(如血塞通注射液、紅花注射液),需輕輕搖晃藥瓶,觀察是否有顆粒懸浮,若有則需更換藥液。
規(guī)范稀釋操作:嚴格按照藥品說明書要求選擇溶媒(如中藥注射液多選用 0.9% 生理鹽水,避免用 5% 葡萄糖溶液稀釋偏堿性制劑),控制稀釋濃度(如丹紅注射液需按 1:10 比例稀釋,即 20mL 藥液加入 200mL 溶媒);稀釋時采用 “沿瓶壁緩慢注入溶媒 + 輕柔旋轉搖勻” 的方式,避免劇烈震蕩(防止破壞藥液膠體結構),搖勻后靜置 5 分鐘,確認無沉淀后再連接管路。
針對性過濾處理:對于已知易產生微小沉淀的中藥制劑,需在輸注管路前端加裝0.22μm 微孔濾器(中藥專用濾器,避免濾膜與藥液成分發(fā)生反應),濾除藥液中的顆粒雜質;若輸注過程中需添加其他藥物,需先查閱配伍禁忌表,確認無禁忌后,混合后再次過濾,防止配伍產生的沉淀進入管路。
選擇適配的電子輸注泵與管路:優(yōu)先選用具備 “防堵塞模式”“高黏度藥液適配功能” 的電子輸注泵(如部分品牌的注射泵設有 “中藥輸注程序”,可調整蠕動頻率減少沉淀堆積);管路選擇內壁光滑、耐中藥腐蝕的硅膠材質(避免使用 PVC 管路,防止中藥成分與增塑劑反應),且管路長度不宜過長(建議≤1.2 米),減少藥液在管路中的停留時間。
科學設置輸注參數:根據中藥制劑的黏度調整流速,對于高黏度藥液(如中藥濃煎劑),可適當提高流速(但需在醫(yī)囑允許范圍內),避免藥液在管路中長時間靜置導致沉淀;若輸注時間超過 4 小時(如中藥持續(xù)靜脈滴注),需設置 “間歇沖洗” 參數(如每 2 小時用 10mL 生理鹽水沖洗管路 1 次),沖洗時需將流速調至低速(5mL/h),防止沖洗液沖擊管壁導致沉淀脫落。
加強實時巡視與監(jiān)測:輸注過程中,醫(yī)護人員需每 30 分鐘觀察一次藥液狀態(tài),查看管路內是否有沉淀堆積(重點觀察濾器、管路接頭處);同時關注電子輸注泵的運行數據,若發(fā)現流速偏差超過 ±5%(如設定 20mL/h,實際僅 18mL/h),或出現 “流速異?!?報警,需立即暫停輸注,更換管路與濾器,重新檢查藥液后再繼續(xù)。
及時清潔消毒設備:輸注結束后,需立即拆卸管路,用純化水沖洗電子輸注泵的管路卡槽、蠕動泵滾輪(避免沉淀殘留),再用 75% 乙醇擦拭表面(重點清潔藥液可能滲漏的部位,如接頭接口);對于泵體內部的壓力傳感器,需每季度用專用清潔液(按設備說明書要求配置)清洗,防止沉淀附著影響傳感器靈敏度。
定期校準與組件更換:每 6 個月對電子輸注泵進行一次精度校準(使用標準校準裝置,模擬中藥藥液的黏度進行流速測試),確保流速誤差在允許范圍內(±3%);若發(fā)現蠕動泵硅膠管出現劃痕、老化(使用超過 3 個月),或濾器頻繁堵塞,需及時更換組件,避免因組件磨損加劇沉淀故障。
建立沉淀故障記錄與分析機制:對每次出現的沉淀故障進行詳細記錄,包括中藥制劑名稱、稀釋方法、輸注參數、故障現象及處理措施,定期匯總分析(如某類中藥制劑頻繁引發(fā)堵塞,需反饋給藥學部門調整配方或儲存條件),形成 “故障 - 改進” 的閉環(huán)管理。
某三甲醫(yī)院中醫(yī)科曾在輸注參芪扶正注射液時,多次出現電子輸注泵堵塞報警。經排查發(fā)現,該藥液在稀釋時未按說明書要求(100mL 藥液需加入 250mL 生理鹽水),僅加入 100mL 生理鹽水,導致濃度過高;且輸注時未加裝專用濾器,藥液中的多糖成分在管路中析出,引發(fā)堵塞。通過調整稀釋濃度、加裝 0.22μm 濾器,并設置每 2 小時生理鹽水沖洗后,堵塞故障發(fā)生率從每月 8 次降至 0 次,輸注精度也穩(wěn)定在 ±2% 以內。
電子輸注泵輸注中藥制劑的沉淀故障,本質是 “中藥成分特性” 與 “設備運行要求” 之間的適配問題。解決這一問題,需醫(yī)護人員既掌握中藥制劑的理化特性,又熟悉電子輸注泵的操作規(guī)范,通過 “源頭控制沉淀生成、過程監(jiān)控設備運行、后期加強維護管理” 的全流程策略,既能保障中藥輸注的精準性與安全性,也能延長設備使用壽命,為臨床中藥治療提供可靠支撐。未來,隨著中藥制劑工藝的優(yōu)化(如采用微濾技術減少雜質)與電子輸注泵功能的升級(如智能檢測沉淀并自動調整參數),沉淀故障將得到進一步規(guī)避,推動中藥靜脈用藥的規(guī)范化發(fā)展。
151-8989-636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