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剛接觸醫(yī)療相關知識的新手來說,麻醉用針總帶著點 “陌生感”—— 不知道它有哪些種類,分不清不同針的好壞,更不清楚使用時要注意什么。其實麻醉用針沒那么復雜,今天就用大白話,從類型、優(yōu)缺點到使用要點,一點一點講清楚,讓新手看完就能懂,再也不用為它發(fā)愁。
麻醉用針不是 “一根針通用所有場景”,根據(jù)麻醉方式和手術需求,主要分為 3 大類,每類的樣子、用途都不一樣,新手先從分類入手,就能快速建立認知。
局部麻醉用針是最常見的類型,比如拔牙、縫合小傷口時用的就是它。它的特點特別明顯:細、短、尖—— 針管直徑大多在 25G~30G(G 數(shù)越大越細,25G 比 30G 粗一點),像頭發(fā)絲一樣細;長度一般 2cm~4cm,比我們平時抽血的針短不少。
它的工作場景很明確:只在手術部位的 “局部” 送麻醉藥,比如拔智齒時,醫(yī)生用它把藥打在牙齦周圍,讓牙齦及附近組織麻木,不會影響全身。新手可以這樣記:只要是 “小手術、局部疼”,大概率用的就是這種針。
椎管內(nèi)麻醉用針常用于下半身手術,比如剖腹產(chǎn)、下肢骨折手術,能讓從腰部以下的身體都失去痛感。和局部麻醉用針比,它的特點是長、稍粗、韌性好—— 長度一般 8cm~12cm,能穿過腰部的皮膚、肌肉,到達椎管內(nèi);直徑多在 16G~22G,比局部麻醉用針粗一點,但比抽血針細;針管材質(zhì)是高強度不銹鋼,就算穿過多層組織,也不容易彎曲斷裂。
這類針還有個 “小設計”:針芯和針管是分開的(叫 “分體式”),醫(yī)生會先把針管插進合適位置,再拔出針芯,通過針管送麻醉藥。新手要注意:這種針操作難度高,必須由專業(yè)麻醉醫(yī)生來用,普通人接觸不到,了解它的用途即可。
全身麻醉用針主要用于需要 “全麻” 的大手術,比如心臟手術、胃癌手術,它的作用不是直接 “止痛”,而是把全麻藥物送進血管,讓患者快速進入睡眠狀態(tài),全程沒有痛感和記憶。
它的特點是針頭鋒利、針管粗一點—— 直徑多在 14G~20G,比局部麻醉用針粗,因為要快速輸送大量全麻藥物;針頭經(jīng)過特殊打磨,扎進血管時更順暢,減少疼痛;針管長度 5cm~8cm,方便醫(yī)生固定和推藥。新手很容易把它和普通輸液針搞混,其實區(qū)別在于:全麻用針的材質(zhì)更耐磨,推藥時阻力小,能承受較高的藥物壓力,普通輸液針可做不到。
知道了類型,還要清楚不同針的好壞,不管是新手醫(yī)護人員,還是需要了解的患者,都能根據(jù)場景判斷 “哪種針更合適”。
優(yōu)點:這是它最突出的優(yōu)勢。因為針細、短,扎進皮膚時的痛感特別輕,很多人說 “就像被螞蟻輕輕咬了一下”;而且它只作用于局部,對全身影響小,術后恢復快,比如拔完牙就能馬上起身,不用長時間臥床。另外,它的價格便宜,單根只要 1~3 元,成本低,基層診所、牙科門診都能普及。
缺點:適用范圍太局限,只能用于小手術或局部操作,比如縫合傷口、取活檢,像開腹手術、骨科大手術,它根本 “搞不定”;而且麻醉效果持續(xù)時間短,一般只能維持 1~4 小時,如果手術時間長,還得中途補打麻醉藥,比較麻煩。
優(yōu)點:止痛范圍大,能覆蓋下半身甚至上半身(比如高位硬膜外麻醉),適合下半身大手術;麻醉效果持續(xù)時間長,一次給藥能維持 4~8 小時,不用中途補藥;和全麻比,對身體的 “負擔” 小,術后惡心、嘔吐的概率低,恢復也快,比如剖腹產(chǎn)媽媽用這種麻醉,術后 6 小時就能下床活動。
缺點:操作難度高,對麻醉醫(yī)生的技術要求特別嚴 —— 要精準找到椎管內(nèi)的 “間隙”,插針深一點、淺一點都不行,深了可能損傷神經(jīng),淺了沒效果;而且有一定風險,少數(shù)人術后會出現(xiàn)頭痛(因為腦脊液少量流失),雖然大多能自行恢復,但會影響舒適度;另外,它不適合有腰椎疾?。ū热缪甸g盤突出嚴重)、凝血功能差的人,使用前要嚴格評估。
優(yōu)點:適用范圍廣,不管是小手術還是大手術,只要需要全麻,它都能用上;麻醉效果 “又快又穩(wěn)”,推藥后 1~2 分鐘患者就能入睡,全程沒有痛感和記憶,不會留下手術陰影;而且醫(yī)生能通過調(diào)整藥物劑量,精準控制麻醉深度,滿足不同手術需求,比如復雜手術要 “深麻醉”,簡單手術可 “淺麻醉”。
缺點:對身體的影響比前兩種針大。因為全麻藥物要通過血管作用于全身,術后可能出現(xiàn)惡心、嘔吐、頭暈等不適,恢復時間長,比如大手術后要在 ICU 觀察 1~2 天;而且針比前兩種粗,扎針時的痛感稍明顯,術后拔針后,血管穿刺處可能會有淤青,需要幾天才能消退;價格也貴,單根 5~10 元,加上全麻藥物和監(jiān)護費用,整體成本高。
不管是新手醫(yī)護人員學習使用,還是患者了解注意事項,這些要點都很重要,能幫助減少不適和風險。
醫(yī)護人員要注意:首先要 “選對針”—— 根據(jù)麻醉方式和患者情況選,比如給兒童做局部麻醉,要選更細的 30G 針,減少疼痛;給肥胖患者做椎管內(nèi)麻醉,要選更長的 12cm 針,才能穿到合適位置。其次要 “檢查針”—— 打開包裝后,看看針管有沒有裂痕、針頭有沒有變形,要是有問題,絕對不能用,避免感染或操作失敗。最后要 “核對患者”—— 確認患者的姓名、手術部位、過敏史,比如患者對麻醉藥過敏,就算針選對了也不能用。
患者要注意:提前告訴醫(yī)生自己的情況,比如有沒有怕疼、有沒有凝血問題、對什么藥物過敏,醫(yī)生會根據(jù)你的情況調(diào)整操作;要是特別緊張,可以問醫(yī)生 “用的是什么針”“疼不疼”,了解清楚后能更放松。
醫(yī)護人員操作要點:一是 “進針要輕、慢”—— 尤其是局部麻醉用針,進針時要輕輕挑起皮膚,慢慢推進,別太快太猛,不然會刺激神經(jīng),增加痛感;推藥時也要慢,1 毫升藥推 10~15 秒,讓藥物慢慢擴散,避免局部脹痛。二是 “找準位置”—— 椎管內(nèi)麻醉用針要靠醫(yī)生的經(jīng)驗和手感找間隙,必要時用超聲輔助定位,確保針能準確到達目標位置;全身麻醉用針要選粗一點的血管(比如手臂上的肘正中靜脈),避免扎在細血管上,推藥時導致血管疼痛、破裂。三是 “固定好針”—— 推藥過程中要扶穩(wěn)針管,別讓針滑動,尤其是全麻用針,推藥時間長,一旦滑動可能會扎破血管,導致藥物外漏。
患者配合要點:保持身體不動!這是最重要的 —— 進針和推藥時,別突然翻身、抬手,不然可能會讓針頭錯位,增加疼痛或損傷風險;要是感覺疼,可以告訴醫(yī)生,但別亂動,醫(yī)生會調(diào)整推藥速度或角度;扎針時可以閉上眼睛,轉(zhuǎn)移注意力,疼痛感會感覺輕很多。
醫(yī)護人員護理要點:一是 “按壓止血”—— 拔針后要用無菌紗布按壓穿刺部位 3~5 分鐘,尤其是全麻用針,針粗,血管穿刺口大,按壓時間短了容易出血、淤青;要是患者凝血差,要延長按壓時間到 10 分鐘以上。二是 “觀察反應”—— 拔針后觀察患者有沒有不適,比如局部紅腫、疼痛加劇,或者頭暈、惡心,一旦出現(xiàn)異常,要及時處理,比如局部紅腫可能是感染,要涂消炎藥膏;頭暈可能是血壓低,要讓患者平躺休息。三是 “處理用后的針”—— 麻醉用針都是一次性的,用完后要放進專用的 “銳器盒” 里,不能隨便扔,避免扎傷別人或造成污染。
患者護理要點:局部麻醉用針的穿刺口小,24 小時內(nèi)別碰水,避免感染;椎管內(nèi)麻醉用針拔針后,要去枕平躺 6 小時,減少術后頭痛的風險;全麻用針的穿刺口要是有淤青,可以在 24 小時后用溫毛巾敷一敷,促進淤青消退;要是術后出現(xiàn)穿刺部位持續(xù)疼痛、紅腫,或者發(fā)熱,要及時告訴醫(yī)生,可能是感染了,得趕緊處理。
答:絕對不會重復使用!不管哪種麻醉用針,都是 “一人一用一廢棄”,打開包裝后只能給一個人用,用完就扔進銳器盒,由專業(yè)機構處理,不會有重復使用的情況,也就不用擔心傳染疾病。
答:不會!兒童用的麻醉用針比成人的更細,比如局部麻醉用 30G 針,比成人的 25G 針細很多,扎針時的痛感更輕;而且醫(yī)生會用更溫和的操作方式,推藥更慢,還會用玩具、動畫片轉(zhuǎn)移孩子注意力,減少孩子的恐懼和不適。
答:放心,不會!麻醉用針的材質(zhì)有韌性但不 “粘” 組織,而且醫(yī)生進針和拔針都有規(guī)范操作,拔針時會順著進針的方向慢慢拔,不會勾住組織,只要患者配合不動,拔針過程很順利,幾秒鐘就能完成。
答:大多不是針的問題,可能是推藥時藥物在局部聚集,或者少量出血形成了小血腫,一般 1~2 周會慢慢消退。可以在 24 小時后用溫毛巾熱敷,每天 2~3 次,每次 15 分鐘,幫助硬塊吸收;要是硬塊持續(xù)超過 2 周不消退,或者越來越大,再找醫(yī)生檢查。
其實麻醉用針沒那么復雜,新手只要先分清 3 大類型,知道每種針的優(yōu)缺點,再記住操作前、中、后的要點,就能輕松掌握它的相關知識。對醫(yī)護新手來說,多跟著老師學習操作,熟練后就能精準使用;對患者來說,了解這些知識能減少對麻醉用針的恐懼,更好地配合治療。
如果還有其他疑問,別害羞,多問專業(yè)的醫(yī)生或護士,他們會用更通俗的語言給你解答。相信只要你愿意了解,很快就能從 “新手” 變成 “懂行的人”,再也不用為麻醉用針發(fā)愁啦!
151-8989-636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