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菌導尿管使用中出現(xiàn)肉眼血尿,不能簡單判定“立即拔管”或“單純觀察”,需結(jié)合血尿嚴重程度、伴隨癥狀及可能原因綜合判斷——盲目拔管可能遺漏嚴重問題(如尿道撕裂),過度觀察又可能延誤風險處理。下面從“先判風險、再定方案”的邏輯,拆解具體應對思路,結(jié)合臨床場景說明操作要點,讓醫(yī)護人員能清晰把握處理節(jié)奏。 首先要明確:肉眼血尿是尿道或膀胱黏膜受損的信號,但損傷原因不同,處理方式天差地別。常見原因可分為三類:一是“操作相關(guān)損傷”(如置入時摩擦、氣囊過度充盈),二是“留置期間刺激”(如導管移位、感染),三是“患者基礎(chǔ)問題”(如凝血功能異常、膀胱腫瘤)。不同原因?qū)娘L險等級不同,比如氣囊破裂導致的黏膜撕裂需緊急處理,而輕微摩擦引起的少量血絲可暫時觀察。所以第一步必須快速評估,通過“看、問、查”鎖定可能原因,再決定下一步動作。 先說說“快速評估三步驟”,這是判斷是否拔管的基礎(chǔ),整個過程要在5分鐘內(nèi)完成:第一步“看血尿特征”,觀察尿液顏色(淡紅色、鮮紅色、伴有血塊)和出血量(尿液呈洗肉水樣為少量,全程鮮紅且有血塊為大量),同時看血尿是否持續(xù)(一直有還是間斷出現(xiàn))。比如尿液只是淡紅色、沒有血塊,且排尿時沒有明顯疼痛,多是輕微黏膜摩擦導致;如果尿液鮮紅、有血塊,且患者感覺下腹部脹痛,可能是導管移位劃傷膀胱黏膜,風險較高。第二步“問患者感受”,詢問是否有尿道疼痛、燒灼感、下腹部脹痛,以及近期是否有翻身時牽拉導管、自行調(diào)整導管的情況——患者若說“剛才翻身時扯到管子了,之后就看到尿紅了”,大概率是導管移位導致的損傷;若說“尿道一直疼,還發(fā)燒”,可能是感染引發(fā)的黏膜充血出血。第三步“查導管狀態(tài)”,檢查導管固定是否松動、氣囊是否充盈正常(用注射器抽空氣囊液體,看是否能順利抽出,判斷有無破裂)、導管是否有打折或堵塞(擠壓引流管,看尿液是否順暢流出,有無血塊堵塞)。比如發(fā)現(xiàn)導管固定帶松動,導管體外部分比之前長了2cm,說明導管有移位,可能是移位過程中劃傷尿道。 評估完成后,就能根據(jù)“風險等級”分情況處理,核心原則是:低風險可暫時觀察,中高風險需立即干預,極危風險需緊急拔管并搶救。 先看“低風險情況”,這類情況多為輕微黏膜摩擦,可暫時觀察,不用立即拔管。比如患者留置導尿管3天,翻身時輕微牽拉導管后,尿液出現(xiàn)淡紅色,無疼痛、無血塊,導管固定良好、氣囊充盈正常,查尿常規(guī)僅紅細胞輕度升高(<50個/HP),無白細胞升高。處理時要做好三件事:一是讓患者臥床休息,減少活動,避免進一步牽拉導管;二是增加飲水量(每日2000-3000mL,糖尿病患者需在醫(yī)生指導下調(diào)整),通過增加尿量稀釋尿液,減少血液對黏膜的刺激,同時幫助沖洗可能存在的微小血塊;三是每1-2小時觀察一次尿液顏色,記錄尿量,若尿液顏色逐漸變淺(從淡紅轉(zhuǎn)為淡黃),說明損傷在修復,繼續(xù)觀察即可;若顏色加深,再進一步處理。這里要注意,觀察期間不能隨意調(diào)整導管位置或放空氣囊,以免加重損傷。 再看“中風險情況”,這類情況多為中度損傷或感染,需干預但不用立即拔管。比如患者留置導尿管5天,出現(xiàn)鮮紅色尿液、伴有少量小血塊,排尿時尿道疼痛,查導管固定良好,但氣囊壓力偏高(達35cmH?O,正常應20-25cmH?O),尿常規(guī)顯示紅細胞顯著升高(>100個/HP)、白細胞升高(>20個/HP)。處理時要分四步:第一步調(diào)整氣囊壓力,用注射器抽出少量液體,將壓力降至22cmH?O,避免持續(xù)高壓壓迫黏膜;第二步進行膀胱沖洗,用37℃的無菌生理鹽水(每次200mL,緩慢注入后保留30分鐘再放出),每日2次,沖洗時觀察血塊是否排出,若血塊較多,可在沖洗液中加入少量止血藥(如氨甲環(huán)酸,需遵醫(yī)囑);第三步遵醫(yī)囑使用抗生素(如左氧氟沙星),控制可能的感染;第四步密切監(jiān)測,每30分鐘觀察尿液顏色和患者癥狀,若2-4小時后尿液顏色變淺、血塊減少,繼續(xù)當前處理;若癥狀無改善,再考慮拔管。 然后是“高風險情況”,這類情況多為嚴重損傷或并發(fā)癥,需立即拔管并進一步治療。比如患者留置導尿管期間突然出現(xiàn)大量鮮紅色血尿(尿液呈血水樣、有大量血塊),下腹部劇烈脹痛,引流管堵塞(擠壓后無尿液流出),患者出現(xiàn)頭暈、心慌(血壓下降、心率加快),提示可能存在導管斷裂、尿道撕裂或膀胱破裂。這時必須立即拔管:拔管前先徹底放空氣囊,避免拔管時牽拉加重損傷;拔管后立即用無菌紗布壓迫尿道口,減少出血;同時建立靜脈通路,快速補液,必要時輸血,糾正休克;拔管后若患者仍無法自主排尿或出血不止,需緊急行膀胱鏡檢查,明確損傷部位并修復。這里要注意,拔管后不能隨意重新插管,需在明確損傷情況后,由醫(yī)生決定是否在膀胱鏡引導下重新置管。 還有一類“特殊情況”,即患者有基礎(chǔ)疾?。ㄈ缒δ苷系K、膀胱癌),出現(xiàn)肉眼血尿時需更謹慎。比如血友病患者留置導尿管后出現(xiàn)淡紅色血尿,即使量少,也不能單純觀察,需立即查凝血功能(如凝血酶原時間、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),遵醫(yī)囑補充凝血因子,同時適當減少活動,避免出血加重;若為膀胱癌患者,出現(xiàn)血尿可能是腫瘤出血,需先做B超檢查明確出血部位,再決定是否拔管,避免拔管后腫瘤組織堵塞尿道。 在整個處理過程中,有三個“常見誤區(qū)”必須避開:一是“只要見血就拔管”,比如輕微淡紅色血尿,患者無不適,拔管后可能因患者無法自主排尿需再次插管,反而增加損傷風險;二是“出血不多就不管”,比如患者有凝血功能障礙,即使少量出血也可能逐漸加重,延誤處理會導致嚴重后果;三是“自行用止血藥”,比如未明確原因就給患者用止血藥,若為感染引發(fā)的出血,止血藥可能導致血塊堵塞導管,加重病情。 最后結(jié)合一個臨床案例說明:某老年男性患者(有前列腺增生)留置無菌導尿管后第4天,出現(xiàn)淡紅色血尿,伴有輕微尿道疼痛,無血塊。護士首先評估:尿液淡紅、無血塊,患者說“剛才自己拽了一下管子”,查導管固定松動,氣囊壓力28cmH?O(偏高)。判斷為中低風險(導管移位+氣囊壓力偏高導致黏膜摩擦),處理措施為:調(diào)整氣囊壓力至22cmH?O,重新固定導管,讓患者多飲水,每2小時觀察一次。2小時后尿液顏色變淺,4小時后恢復正常,未拔管,后續(xù)也未再出現(xiàn)血尿。這個案例說明,通過精準評估和針對性處理,很多情況不用拔管就能解決問題。 總之,無菌導尿管使用中出現(xiàn)肉眼血尿,核心是“先找原因、再定方案”——不能一刀切地選擇拔管或觀察,而是通過快速評估血尿特征、患者癥狀和導管狀態(tài),鎖定風險等級,再采取對應措施。同時要做好密切監(jiān)測和患者溝通,讓患者了解處理流程,避免因緊張導致不適加重。只有這樣,才能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前提下,減少不必要的拔管和重新插管,降低損傷風險。
151-8989-6363